|
随著中国海尔集团及中海石油相继对Maytag及加州联合石油发出竞购要约,人们已不得不对中国企业来势汹汹的海外并购潮刮目相看。《华尔街日报》--4年前,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曾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PetroChina Co.)收购戴文能源公司(Devon Energy Corp., DVN)印尼资产的顾问。“那时候,几乎没有人相信我们是认真的,”高盛驻香港的并购部门负责人莱文(Johan Levin)回忆说。而现如今,在竞购方名单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中国企业。
9 a2 E3 X6 O/ h: w& s. I; D/ Z* ^7 B5 k1 u! y6 J$ z
一周来,随著两家中国企业先后对美国一家制造商及一家能源企业发出收购要约,人们开始认真看待中国企业的收购兴趣。随后还可能有更多收购意向接踵而至。这与九十年代日本企业的并购潮似乎有几分相似之处,然而中国在美国乃至全球的并购规模将会更大、也更复杂。 & C/ l& P; P( j; a; O! r
" t; B( N: V- J6 b& w 中国企业对自然资源、制造专利、品牌、分销渠道以及技术的需求有国内银行特别是国家开发银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大规模的低成本信贷资金的支持,资金显然不是问题。这一点很可能会在某些行业掀起一轮比人们设想的更加激烈的竞购战,从中海石油(Cnooc)对加州联合石油(Unocal) 185亿美元的出价上就可见一斑。 5 Z. q. e( q5 }3 O ^
9 ]3 ?+ O8 v4 D2 [+ W+ R
“中国的资金太充足了,”高盛集团驻香港的董事胡祖六(Fred Hu)表示。“不仅是中国进出口银行(Ex-Im Bank)或开发银行,所有商业银行都有能力为此类交易提供资金,并且对此很感兴趣,希望以此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对中国收购方而言,一旦人民币兑美元升值,这些美国的收购目标将变得更加便宜。
2 V0 {7 c7 [3 l+ p( l" I, U$ v* e( H' e' M2 P) t
九十年代末,日本在美国的并购狂潮很快在两国之间引起强烈争议。而认识到自己经验不足的中国企业正在向精于此道的各方机构寻求帮助,其中包括很多美国公司。Texas Pacific Group、Bain Capital和Blackstone Group等美国私人资本运营基金就被许多中国企业聘请经办收购交易并参与收购后的管理。
5 @# q1 F" v7 i( [! Q, F
+ Y/ m5 Y9 X& g9 d4 } 在华尔街看来,最近的两项交易--海尔集团(Qingdao Hai)对Maytag以及中海石油对加州联合石油的竞购--只是中国并购大潮的开始。 5 K" h* ~8 e* d% a. s: f( o
+ |+ k. e% ^- |; y
中国领先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正在考虑竞购英国马可尼通信技术有限公司(Marconi)。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hanghai Automotive Industry Corp.)在收购韩国双龙汽车(Ssanyong Motor)之后可能会在意大利和德国收购汽车设计部门,以扩大其在国内及海外的竞争实力。
* N+ L) S$ | L& r7 s$ g7 H# V' P4 X1 ^
3 z0 W( L; F; G4 j: F: A+ { 在国家开发银行近10亿美元贷款的支持下,中信资源(Citic Resources Holdings)正在争取控股泰国石化工业公司(Thai Petrochemical Industry)。与此同时,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Aluminum Corp of China)则从中国进出口银行获得了10亿美元的授信用于并购海外资产。
0 v6 t: l: S; m0 [2 o: t
4 t0 e: S/ k* `1 E$ k L. D/ p 在中国之后,资金实力略显逊色但同样拥有全球广泛联盟的印度企业也本著同样的策略及需求进军海外。凭藉新加坡政府辖下淡马锡控股(Temasek Holdings)以及美国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华平创业投资公司(Warburg Pincus)等投资方的支持,印度企业正在争取或已经把触角伸向了从陷入困境的美国纺织企业到西班牙的汽车公司等多个领域。
2 U8 y* \* K4 t8 ]! W/ I+ y* ~$ i& h3 G( a% h
虽然资源行业比较特殊,有国家专项政策管制,所有交易都要得到政府批准,但就此认为北京在统一指挥著中国企业迈向全球的步伐就不免要犯错了。
* T6 z- ]) \" m/ f' P) w
& R" A+ B0 I* \& K- i 中国企业的收购行动与国家保证长期供应的政策是一致的。但中国市场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很难说有一个中央协调机构在起作用。胡祖六说,中国没有一个像日本的经济产业省(Ministry of Economics, Trade and Industry)那样的机构来统一协调。现在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是自下而上发起的,公司在股东的压力下不得不寻求更大发展,再加上现金充裕,股东也要求这些现金能实现更大效益。 + Z7 V) w Z4 k; W& \4 X
, {2 p0 z' I1 h5 \1 t4 t 直到不久前,中国公司收购国际资产的动作还和现在截然不同,规模也小得多。莱文说,以前中国公司并不突出,对价格也不这么敏感。他们的目标都是些不怎么起眼的资产和企业。一旦参与竞购,他们就不得不比其他竞购方支付更高的价格,因为外界普遍认为中国企业缺乏信誉。 / g0 U/ N/ k( c9 B# B! |
5 `' g+ R8 l. _9 F. _+ O1 [& N# w* H
Paul, Weiss, Rifkind, Wharton & Garrison律师事务所香港办事处律师兰格(Jack Lange)说,跨国公司往往会把不能盈利的业务出售,很多情况下中国公司是唯一愿意的买家。虽然原来的主人无法从中盈利,但中国公司可以借机跨入国际市场。 0 V2 Q. v; T7 ~' Q/ X$ B
9 ^, @& o0 ]2 m# \: t2 R% w
目前的市场条件已经不需要中国公司支付特别的溢价了,同时中国公司也找到了同盟军,大大增强了自己的信誉。实际上,笼罩在中国公司身上的阴云正在迅速消散。现在他们有更强大的实力,可以提出比竞购对手更优厚的价格。刚开始,他们可以收购美国工业企业,以国内银行提供的低成本资金支付收购资金,然后把生产发展业务转到中国的低成本生产基地,甚至可以把收购到的业务引入不断扩大的中国市场,通过规模效应更好地实现收购效益。
0 b0 Q" k$ x7 f7 \, O J9 a+ z4 ^6 Z* m
中国公司正在向增值链条的上游移动。德普律师事务所(Debevoise & Plimpton)驻香港的证券事务律师布里特(Thomas Britt)说,服务业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 e" f9 e& v% a/ y! j/ j7 r5 w) K
9 i# L$ F. V8 x+ ?6 s& b( F* d/ ` 与印度同行一样,中国信息技术服务公司也纷纷放眼海外。就以中国的中华网公司(CDC., CHINA)为例,它先后收购了亚特兰大软件公司Ross Systems和温哥华上市软件公司Pivotal。它的部分高层管理人员都是从美国回去的,布里特就是董事会成员之一。他说,在这些公司里,这些归国人员本身就积累了丰富的美国市场经验,可以发挥桥梁的作用。
5 F8 g6 J: O6 c6 l0 g& D6 _% G( @4 O$ j! t% X
当然,中国公司并不总能打赢竞购战。中国五矿集团公司(China Minmetals)竞购加拿大金属企业Noranda就以失败告终,现在两家公司正在协商合作的可能。
; |( Q5 C" M- ]5 j! v7 M0 I |
|